省社科院《浙江蓝皮书》发布:
“互联网+”催生浙江经济新业态
21日下午,浙江社会科学院发布2016年度《浙江蓝皮书》,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治、浙商等6卷,对浙江省去年的发展情况作了全面解读,并对今年的趋势作了预测。《蓝皮书》预计浙江省2015年GDP增长7.5%以上,总体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浙江融入对接“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并称为“一带一路”,正成为中国融入整个世界的绿色通道。
位居沿海地区的浙江,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依托独特的港口资源、民营经济、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等优势,抢占发展先机,构筑起对外开放新格局。
数据显示,2015年,浙江省累计进出口21566.2亿元,其中出口17174.2亿元,增长2.3%,增速在沿海各外贸大省(市)中保持明显优势。
《浙江蓝皮书》称,“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潜力巨大,是浙江实施贸易投资市场的多元化、全球化战略的良好契机。不断“走出去”和“引进来”,实现浙江开放型经济的升级换代。
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查志强认为,“十三五”期间,浙江应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导,发挥区位优势,对接发展战略,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其中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推进优势产业对接、保持贸易畅通、提升对外开放通道以及创新‘互联网+’,发挥浙江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境电商的发展优势,做好顶层设计。”
“互联网+”战略如火如荼
过去的2015年,“互联网+”的风暴席卷了整个中国。从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到各地政府的政策导向、企业的战略选择,越来越多注入互联网基因。
尤其是中国知名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的诞生地、“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浙江,布局“互联网+”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
“浙江是互联网大省,也是制造业大省,两者融合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东华认为,作为全国唯一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国家示范区,浙江在“十二五”期间,互联网技术不断渗透到各行各业,催生大量“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形成浙江新的比较优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形势下能够起到有效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也是一大特色。
在这些特色小镇中,与“互联网+”、信息经济相关的有余杭梦想小镇、西湖区云栖小镇、富阳硅谷小镇、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等。
李东华说:“特色小镇不是地域概念和园区概念,而是以产业为核心的特定区域。特色小镇经济将为积聚创新要素、转型升级打开一片天地。”
浙商跨国并购成新趋势
浙江正在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推动更多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使之成为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其中,跨国并购是一个重要的新趋势。
《浙江蓝皮书》显示,2010年-2014年,浙江省约有24家境内上市公司实施了37宗跨国并购,数量占全国11.3%,排名第三;交易总价62.7亿元,占全国比重的2.02%。
据《2015年浙商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十二五”以来,浙江对外投资年均增长19.1%,其中,民营企业是浙江对外投资合作的主力军,占对外投资总额的84%。同时期并购项目平均在每年50个以上,并购规模占到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75%,并购目的地主要集中在香港、美国、瑞典、德国、奥地利、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省社科院《观察与思考》杂志社副总编辑徐友龙认为,跨国并购是大势所趋。从国内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折射我国经济的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的提升和变化的尴尬,不少有实力的浙商资本就开始通过并购方式迅速地掌控国际知名企业的品牌、技术、市场和资源。从国外看,我国以内需为中心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动态和超过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也吸引着国外资本投资的热情。
但徐友龙又说:“在过去,浙商进行跨国并购并不娴熟和普遍,存在难、贵、慢等问题。”
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应雄曾逐一走访了浙江龙盛、卧龙电气、聚光科技等数十家浙企,调研上市公司跨国并购的情况。他认为跨国并购不难、不贵、不慢,转型升级是大战略,而跨国并购是好战术。“如果全省300多家海内外上市公司运用好跨国并购战术,各地各部门更加注重跨国并购项目落户浙江,那么浙江必将诞生一大批本土跨国公司,三五年内浙江制造将跨上一个大台阶,浙江经济也将大大缩短转型升级的时间。”
摘自:浙江在线
|